http://www.waterfronttw.com/html_content_upt.aspx?html_id=98&masterpage_id=1今天晚上,搭著FOXZ老闆升等的慶祝日,
有幸吃到這家不錯的餐廳。
這家在淡水應該很有名,
之前從來不知道台南原來也有一家店面,
裡頭菜色在網站上都有,
我今天的前菜是:「法式紅酒芝司焗田螺」,
主菜為:「紅酒香草嫩小仔羊腱」,
甜點點了:「冰烤蕃薯蜜黑糖襯香草冰淇淋」,
飲料是:「英國四種紅果茶」。
怎麼說呢,
如果妳是很喜歡吃純西式料理的人,
來這邊可能會有點失望,
但是如果妳跟我一樣,
喜歡吃這樣子改良過、適合台灣口味的料理,
我想這裡的餐點是很可口的唷!
尤其我的主菜,
本來想說羊腱應該會有很重的味道,
但是她的處理方式,把羊腱燉的非常的熟爛,
連「腱」的部分都是入口即化呢,
加上他獨有的醬汁,口感相當新鮮。
一份套餐要490,應該有加一成服務費,
若是在晚上前去用餐,
還會有現場歌唱演奏,頗有氣氛。
而且現場座位不多,並不會太過吵雜,
他也有自己的專屬停車場,開車過去還挺方便的。
那麼要怎麼去呢?
就是走開元路,往永康方向,
直直走,一直到新化,就可以看到他在妳的右邊了。
恩~下回可能在去試試看他其她的菜色或是snack。
大概介紹~
西元1898年,日本人在新化設大目降辦務署,
後改為大目降支廳,所以新化舊名大目降。
日治時期大正9年(西元1920年)改稱為「新化街」,
昭和9年(西元1934年),當時的第一任街長:
「梁道」先生捐地興建新化街役場,光復後改稱為新化鎮公所。
街役場為仿歐洲晚期文藝復興戲院式樣建築。
以若干樑柱、圓拱,區隔出空間層次,保存了十分完整之形制。
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屋面部份為木桁架覆瓦,
屋身表面建材以洗石子為主,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
尤以入口圓弧形入口門廊的設計更突破一般日據時期公共建築物之作法,
充分展現文藝復興後期建築的靈活特質,
與台灣大學校舍建築採用相同材料的街役場,
建物表面與室內均充滿文藝復興式樣之洗石子裝飾,
巧妙結合西方建築樣式與本土建築意匠,工藝精巧,
為彰化以南地區難得一見的建築作品。
更凸顯本建築物在建築藝術上的特色,使得本建築物更具有保存的價值。
街役場更曾在南瀛十大歷史建築票選活動中,榮獲全縣第三名。
在全國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也榮獲全國第四名。
民國八十五年新的鎮公所大樓竣工後,街役場荒廢,鑑於建築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義,值得保存做為新化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的見証。鎮公所特別委託學者專家緊急提出舊公所再 利用暨搬遷計畫,對該建物進行臨時搬遷暨再利用研究雙管齊下功夫。 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四日上午十時,縣長、徐鎮長、姚議員等,專程前往台北市拜訪省主席趙守博,希望撥款補助搬遷,獲同意後,舊公所終於免除被拆除之命運。
街役場基地面積約91坪,重達600公噸。要將這棟沒有地樑又已見龜裂的龐然大物搬動 ,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直到房屋平移大師林枝然師傅答應從事這項工程,終於出現了轉 機。
林師傅在詳細勘查古厝的現況後,仔細的規劃路線及設計搬移方法後才動工。首先挖開房子周圍的土石,留出工作空間。在沿著樑柱底部重作安全地樑加強結構,並架好數十台連線千斤頂後,將建物升高。在其下墊上枕木、架設滾輪、滑輪及繩索,完成了前置作業後,
準備踏上遷移之路。
2000年5月21日這天,鎮公所舉辦了「新化街役場----乾坤大挪移」,新化鎮民牽結十條大繩,展開一場與歷史的拔河賽,沒有勝負,有的只是文物保存的拉鋸戰。
街役場以陸上行舟方式,走了三百一十公尺,建築物先在原地迴轉90度後,向北移到忠孝路面,再向東移動約250公尺後,又向南平移進入果菜市場空地暫放,數千人配合精細的移屋技術,進行了「千人移厝」,十條大繩串起新化鎮民的心,更為新化人保存了歷史的記憶。